畫作 詳細介紹

  • 畫作名稱: 編號-2015083002-宜蘭員山雙連埤農家及紅鳳菜田-20150830-鋼筆水彩-maruman art spiral F6-40X32 CM
  • 畫作編號: 2015083002
社群分享

創作過程 花絮介紹

文字記錄

編號-2015083002-宜蘭員山雙連埤農家及紅鳳菜田-20150830-鋼筆水彩-maruman art spiral F6-40X32 CM

 

關鍵字:

編號-2015083002,員山鄉,宜蘭縣,台灣,2010年代,2015年,蘭陽田園系列,鋼筆水彩,田,菜田,紅鳳菜,40x32cm,夏,已收藏

 

【介紹】

雙連埤擁有如山水畫般優美風光,位於宜蘭縣員山鄉的湖西村,是群山環抱的盆地。雙連埤因交通受限,仍保留初時原貌,就像世外桃源般遺世獨立。因有兩湖連在一起而得名,最初為三處窪地,漢人稱之為上、中、下埤,以西端源頭地形較開闊的上埤面積最大,數十年前,當時的地主築土堤,建閘門蓄水形成養殖魚塘,其下游的中、下埤因地形狹窄,面積較小,近年來淤泥堆積陸化,獨留上埤湖水波光盪漾,芳草淒淒。

現今的地主喜好美景於十多年前買下,為保有此地原貌, 避免湖面因泥沙堆積而陸化,每兩三年便為雙連埤疏濬,才得以享有如此湖光山色的美景.地主於湖中放養十隻雁鴨、五隻白鵝及綠頭鴨.或許是天然美景的召換,還自外飛來一隻雁鴨久留此地,於雙連埤漫步間或聽其呼叫聲,或見其悠遊湖中,皆是一大享受。雨中雙連溪因四周充滿霧氣,使其更具一份虛無縹緲的朦朧美,雨後則空氣清新、山巒翠綠,宛如人間仙境。碎石路的環湖小徑,適合緩步慢行,欣賞恬靜的田野風光。

除了美景,Aquageo水族地理雜誌報導稱之為「水草王國」,是台灣水生植物分佈最多的濕地,也是前往林業試驗所福山植物園的必經之地...(詳全文/Aquageo夏季號)。蘊藏「中低海拔」珍貴動植物,包含有在台絕跡近七十年的青鱂魚,水生植物更涵蓋全台三分之一的品種,被譽為「國寶級濕地」。在雙連埤餐廳旁,原大湖國小廢校後一變為雙連埤生態教室,為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宜蘭分會受縣政府委託,規劃讓「雙連埤生態教室」成為一設備完善與推廣資料齊全的「自然教育基地」。

 

開荒墾地─雙連埤最初的移民

依當地的居民口述得知,雙連埤一帶早在1904年時就有人進入拓荒墾地,比較有正式的記載是於1908年「台北州理番誌」中記載:

 

明治41年(1908)9月23日,在距雙連埤開墾地北約300公尺鞍部下方道路上,有農民男5名女1名被馘首。依據雙連埤開墾事務所主任中村一角,及一行人當中倖免於難的一婦人所說:

「該日遇難的一行人共7名,從大湖庄要前往雙連埤的途中,被12、3名埋伏的出草蕃狙擊…,一名婦人走在最後面,一聽到槍聲,驚慌之餘立刻跑下斜坡,因而倖免於難。」

 

從戶籍登記來看,明治43年(1910)楊梅三湖鄒姓的客家人士即已輾轉來到雙連埤墾荒,現住居民的口述也一致指出,雙連埤最早進入開墾為鄒姓人家。據雙連埤鄒家第三代鄒運城表示,鄒家世居楊梅三湖,祖父原為牛販,生活相當富裕,卻因為愛賭博及愛抽鴉片,大片土地變賣一空,無奈只好離鄉背井,他們最初並非直接來到雙連埤,而是先到三星月眉地區,後因水土不服感染瘧疾,後再輾轉進到位於山區的雙連埤開墾,以躲避流行病的肆虐。

 

早期移居到雙連埤的居民以廣籍居多,大多是從竹北二堡,即今日桃園、新竹兩縣的客家地區轉居雙連埤,現在仍然居住在雙連埤的鄒家、高家、吳家來自今天的桃園縣楊梅鎮,羅家來自新竹橫山柯仔林庄,其配偶也同樣是來自桃園、新竹一帶。之後除了自家人外,因親屬關係進入到雙連埤的也不在少數,或長期居留,或短暫寄留後轉往它處,久而久之雙連埤就成為一個位居宜蘭山區的客家聚落。

 

篳路藍縷─開水圳、闢良田

早期的移民初來到雙連埤時,巨木參天,那時候的埤分成二個部分,位於較低處,也就是目前仍然看得見水域的地方稱為「上埤」,通往福山植物園路邊就是以前的「下埤」所在位置。早期二個埤都有水,雨量豐沛時間二個埤會連成一個大湖,雙連埤之名因此而來,據傳那時候的湖裡長滿蓴菜,故又稱之為「蓴菜湖」。

 移民初來乍到,水圳未開,無法種植經濟價值較高的水稻,而有水的埤塘又位於低處,引水困難,只能種植地瓜、芋頭等作物維持生計,生活極為堅苦。於是居民合力從較低處的上埤開挖一條由較低處至較高處,深度達2~3公尺,長度達5公里的水圳,將下埤的水反向排入粗坑溪中,下埤一帶就此變為水田,其面積最大時達二十餘甲地。由於水源極為珍貴,因此聘有專人管理水圳及收水租,村民有了水田可以種植水稻,生活才日漸改善。

 

 雖然水圳已開,但因雙連埤位於群山之間,氣溫較低,即使播種秧苗,但卻無法發芽,居民只好在山下現在大湖一帶先育苗,等長成秧苗後拔起洗掉泥土,以減少重量再挑上山,那時公路未開,居民往返只能步行,更何況上山時又要挑著沉重的秧苗,往返費時,回到山上後往往已是天黑時分,第二天才能種在水田中,由於山上霧深露重,每天一大早要拿長竹子,到田裡把稻禾上的露水掃掉,免得稻禾凍傷影響生長。另外當時並沒有農藥或除蟲劑之類的化學藥劑,要去除稻子上的蟲子,必須拿長竹子在稻禾葉上來回掃動,把蟲子掃落田水裡,即便如此細心照料,收成仍然不好。收成不好、再加上稻子在這山上實在難以照顧,墾戶漸漸轉變耕地作物,時至今日雙連埤稻田聊聊可數,改成雜作以紅鳳菜、薑為大宗。

 

田裡收成不好,就要靠副產品來補貼,在這艱困的環境中,客家婦女傳統的刻苦勤儉精神更是發揮得淋漓盡致。墾荒時期婦女扮演著重要的角色,不但要想辦法從有限的米糧中讓男人小孩吃得飽,自己也要加入勞動行列,除了田裡的插秧、除草、割稻等工作外,還要種蕃薯、種菜、砍柴、養雞鴨、養豬等賣了錢繳田租,在這裡客家婦女必須忍受貧窮、克服艱辛環境,和自然環境搏鬥。

 

紅鳳菜(學名:Gynura bicolor),又名紅菜、補血菜,是菊科千里光族菊三七屬的藥用植物。葉片背面呈紫紅色,正面呈深綠色,葉肉厚,含水量高,含花青素。分布在日本、緬甸、尼泊爾、臺灣、不丹、印度以及中國大陸的廣東、廣西、四川、雲南、貴州等地,生長於海拔600米至1,500米的地區,多生長於山坡林下、岩石上和河邊濕處,現在也人工栽培作為食用蔬菜,營養豐富。在臺灣被譽為「補血菜」;在中國大陸,又俗稱「血皮菜」,中國北方很多人將它誤認為紫背天葵;在日本常用於製作蔬菜沙拉和天麩羅。

可以活血、化瘀、解毒、消腫。紅鳳菜為涼性蔬菜,其豐富鐵質具造血作用,顏色越紅,富含的鐵就越多。並含鉀可幫助體內的水分代謝、消除浮腫、具降低血壓的功效。另外其富含維生素A、β-胡蘿蔔素、花青素、礦物質鎂。

 

資料來源:

https://www.travelking.com.tw/tourguide/scenery797.html

http://enews.lym.gov.tw/content.asp?pid=22&k=83

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7%BA%A2%E5%87%A4%E8%8F%9C

照片記錄


詢問 表單

如對畫作有興趣或者有任何疑問,歡迎留下您的聯絡方式,我們將盡快回復您。

Success! Your message has been sent to us.
Error! There was an error sending your message.